马兰屯镇强网聚能打造社会治理升级版
马兰屯镇位于台儿庄区城乡结合部,群众需求多样,社会矛盾复杂,治理难度较大。近年来,镇党委、政府坚持强网、扩网、赋能、共治的思路,持续推进网格治理精准化、智能化、社会化、法治化,走出一条党建引领、一网统筹、多元发力的社会治理新路子,以“小网格”撑起社会精细治理“大格局”。.
一、突出精准化,做强社会治理“微单元”。
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,坚持基础优先、重心下移,规范划分网格,完善管理运行制度,确保网格管用实用能用。
一是优化网格。
按照无缝覆盖、精细精准的原则,扎实开展“梳网清格行动”,全镇划分农村网格+城市网格+专属网格148个,切实织密网眼、兜牢网底。比如,针对老旧小区无人管理、居住人员底数不清等情况,新增长安路、金光路片区城市网格34个,聚焦网格人、事、物、情等要素,建立居住人口档案、群众诉求台账,有效提升服务管理水平。
二是配强队伍。
以五个一为标准,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下沉科级干部、一名网格指导员、一名网格长、一名网格员、一支志愿服务队伍,并制定网格议事制度,做到有人干事,有规则理事。强化党建引领,成立网格党支部39个,网格党小组167个,推行村(社区)两委、物业委员会成员和网格党小组成员交叉任职,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网格全覆盖。
三是强化保障。
在人财物等方面,向网格化服务管理倾斜,配备网格化服务管理办公室专门人员,镇财政拨专款保障工作开展;出台村级网格员管理办法,村级网格员在享受村干部工资的同时,对上报信息予以奖励,上报重点信息的,采取一事一议方式,加大奖励力度,激发网格员工作热情。今年以来,网格员结合疫情防控“双敲”行动、“台满意”调查、农村房屋安全统计等工作,共上报信息7万多条。
二、突出智能化,搭建社会治理“大平台”。
坚持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,探索“互联网+社会治理”模式,增强社会治理科技动力,推动社会治理向“智能化、智慧化”转变。一是建设智慧大脑。在镇级先后投入90余万元,建设面积近600平方米的综合治理服务中心,涵盖标准化“雪亮工程”指挥中心、网格化管理中心、矛调中心等,村级也相应建设了简洁实用、满足需要的综治中心、“雪亮工程”指挥室,全镇配备专兼职综治干部79人、接入视频摄像头262个,形成了集指挥调度、视频监控、报警联动、视频会议、群防群治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。二是延伸网格触角。配备网格员移动视频终端,网格员每天对公共安全、村庄管理、环境保护、为民服务、纠纷调解、特殊人群、社会治安等7项服务管理内容进行巡查,发现问题及时通过视频终端上报,建立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无缝隙的社会治理网络。三是联动规范处置。依托镇“雪亮工程”指挥平台,与“枣治理”APP兼容对接,将网格员上报事件,及时转交至相关职能部门办理,对于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、治安薄弱重点地区,镇指挥平台予以跟踪督办,直至办理完成、群众满意,真正实现自下而上的“吹哨报到”,形成镇、村(社区)、部门“一张网”治理,避免过去多头管理、各自为战的现象。目前,镇社会治理平台已办理网格员上报事件、开展社情民意走访3700多件,群众满意率均为100%。
三、突出多元化,绘制基层治理“同心圆”。
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,只有尊重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,激发基层活力,凝聚合力,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,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一是民主治理防纠纷。
大力推进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管理,以“四议两公开”为抓手,在重大决策、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上,广泛征求群众意见,最大限度吸引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,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。
二是依法治理强保障。
加大普法宣传力度,深入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,通过法律大讲堂、送法下乡等,将法治宣讲延伸到村(社区)和基层群众,充分发挥“法律明白人”的示范带头作用,带领村民依法开展村民自治。持续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活动,让法律顾问参与村级重大决策,确保村级决策和管理符合法律规定。
三是多元治理促和谐。
强化德治支撑,充分发挥村(社区)调解组织作用,依托“五老”人员成立乡贤调解队伍,对村级矛盾纠纷坚持抓早抓小,化解在萌芽状态。对重点信访矛盾建立工作台账,开展信访积案攻坚行动,充分发挥调委会、听证会的作用,做到共商共治、精准化解。目前,全镇共排查信访隐患34起,较去年同期下降32%,均得到了有效化解治理。
相关文章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