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综合杂谈文章正文

创新山水林田系统治理模式 促进生态立市绿色崛起

综合杂谈 2022年07月06日 08:26 125 admin

近期,按照市委深改委安排部署,市委改革办在全市组织开展了“点赞改革标兵、点亮改革品牌、点燃发展动力”典型示范活动,评审确定并通报表扬了“十佳改革品牌”“十佳试点成果”“十佳改革标兵”。现刊发其主要事迹和经验做法,供各级各部门学习借鉴、对标提升,进一步弘扬敢于担当、勇于探索、善于创新、勤于实干的改革精神,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。

创新山水林田系统治理模式

促进生态立市绿色崛起

市林业和绿化局

我市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,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创新“按流域、成片区、沿绿道”规划布局治理思路,从2021年开始,连续5年在全市实施“山水林田大会战”,促进山林绿色生态、河湖水系生态、城市景观生态、乡村田园生态等体系融合提升,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性建设、协同性推进、共生共荣性发展。相关经验被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、新华社、大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,并作为“山东省地方改革案例”上报中央改革办。

创新系统治理思路,构建全域生态格局

一是集成实施十大重点工程。统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,融合自然资源、城乡水务、林业绿化等5个行业的建设治理工程,集成实施荒山披绿、河道治理、镇村兴绿、湿地复绿、山体修复、沃田高产等十大重点工程。2021年,全市完成造林2.6万亩,建设提升环库林带3078亩,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,山体修复治理450.89公顷,新建改造公园游园155个、生态街巷100条。二是集中成方连片综合治理。为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、连通性,按照成面、成片、成线的原则,2021年,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6.5亿元,开工建设50个片区、246个重点项目,形成“山上常绿、山腰见彩、山下有果、平地成景、水系如画”的立体生态景观。薛城区实施“千山头 蟠龙画卷”项目建设,集中成片建造生态防护林1300亩,铺设引水上山管道6710米,治理破损山体2处260亩,全力打造生态修复治理样板工程。三是集聚打造生态示范片区。立足“成系统、大规模、有特色、高水平”的建设目标,2021年,聚力建设14个生态示范片区、104个重点项目,确保“治一片区域成一片生态景观,治一片流域成一片山水画卷”。滕州市投资2.3亿元,规划建设25公里的界河生态文化廊道示范片区项目,全线实施林、水、田、路、村综合治理,打造成为集生态修复、绿道游憩、文化展示、景观营造、产业带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片区。

创新“生态+N”模式,打造融合发展品牌

一是打造“生态+绿道”品牌。以大会战为契机,累计建设提升环城绿道258公里,沿绿道集中打造多彩森林区域6万余亩,串联起省级以上森林湿地公园13处、乡村旅游镇村137个、旅游景点景区55处,带动林果采摘游、绿道骑行游等业态加快发展,进一步塑造国家生态公园、中国环城绿道、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的典范形象。二是打造“生态+林果”品牌。坚持生态治理与特色林果产业一体发展,全市经济林种植面积达80多万亩,发展林业企业504家,林业专业合作社460家,形成峄城石榴、店子长红枣、刘村酥梨等特色林果产业集群。三是打造“生态+康养”品牌。通过生态综合治理,提升生态环境质量,打造生态康养休闲目的地。市中区开展谭家河生态综合治理,建设亲水平台、公园绿地等,成为市民休闲游憩和生态康养的重要场所。牛郎山森林康养基地被认定为全国首批“国家森林康养基地”。四是打造“生态+城市”品牌。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近60平方公里的凤凰绿道片区,重点打造绿道网络体系、绿色生态系统、综合服务体系,吸引金融、体育、教育、医疗等产业落地,打造融农商文体旅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生态高地、活力片区、中心公园。

创新工作推进机制,形成共治共建合力

一是协同作战机制。市委、市政府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“大会战”指挥部,明确时间表、作战图、任务书;区镇两级也均成立机构、健全制度,构建了市级管总指挥、部门单位协同、区(市)主抓落实的大会战格局。二是资金投入机制。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,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形成多渠道、多层次、多元化投融资机制,先后有铁工投资、中交集团等10余家央企国企来枣合作开展片区项目规划建设。三是督导考核机制。定期开展现场观摩和督导督查,把“大会战”工作列入区(市)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,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财政专项资金奖补数额。四是全民动员机制。在全社会倡树“森林生态全民共建、绿色福利全民共享”的理念,每年发动社会各界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00多次,参加植树人员150万余人次。

老胡网鲁ICP备2021033673号-3 备案号:川ICP备66666666号 Z-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:201840